(三)重要信息的缺失
传媒内容结构安排受经济利益的引导,向有直接影响的娱乐化的软新闻倾斜,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硬新闻比例降低,加上其他因素的作用(如某些政府部门的价值观),会导致一些重要信息的缺失。以艾滋病疫情报道为例。1999年12月1日中午,某市电视台请高耀洁讲“防艾”知识,上午她却被某领导找去谈话,告诉高耀洁“我们这儿没有艾滋病人”,而当时高耀洁口袋里就装有当地12个艾滋病人的姓名、地址。11月15日,某领导警告高耀洁:“不能再讲艾滋病,说的多了,谁还来投资?”[67]2007年,由李希光教授主持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所作的《中国媒体艾滋病工作现状评估报告》通过对媒体从业人员和总编的访谈调研发现,国内媒体艾滋病报道多集中于煽情层面,许多媒体记者关注的是政府的措施力度、效果,有关艾滋病患者的婚姻、犯罪、吸毒等,很少对艾滋病患者日常的生活给予关注。以《新闻调查》为例,有的报道,如《走近文楼村》,对患者的问题偏重怎么得的病,感受如何,周围的人怎么对待等,很少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艾滋病孤儿的家》,记者不断地问艾滋孤儿是如何进入艾滋孤儿院的,其中好几段,孤儿们甚至被逼问得对着镜头哭了起来。孩子的眼泪足以引起观众的同情,也有助于报道赢得关注,但忽略了一个艾滋孤儿的感受。节目后半部分较为合理,将提问重点放在了艾滋孤儿们的实际生活、学习和追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