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双方自“澶渊之盟”后,桴鼓不鸣,使轺相接,朗月霁风,关系融洽,辽政权进入了巩固发展时期。圣宗、兴宗、道宗祖孙三代政事之暇,留心翰墨,造诣颇深。圣宗耶律隆绪幼喜书翰,10岁能诗,既长,精骑射,晓音律,善丹青,喜欢唐诗,尤其喜爱白居易质朴无华的乐府诗。他曾亲自翻译白居易的《讽谏集》为契丹文,并题诗云:“乐天诗集是吾师。”[2]然后将翻译的诗集颁赐群臣,俾便学习。圣宗写有诗、词五百余首,可惜已亡佚殆尽,《全辽文》卷一载有他写的《传国玺诗》:
一时制美宝,千载助兴王。
中原既失鹿,此宝归北方。
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
诗虽平淡,但出自一位契丹族天子之手,也算难能可贵了。
圣宗不但自己写诗,还经常与大臣们酬和相答,如北院枢密使萧朴之父萧劳苦,因善属文,成为圣宗的“诗友”。他还出题让宰相以下大臣赋诗,并亲自评阅,优胜者赐予金带。辽朝实行科举考试时,圣宗下令设正科诗赋、杂科法律,模仿唐制以诗赋取士。如“太平九年十一月皇城进士张人纪、赵陆等三十二人入朝,试以诗赋,皆赐第”[3]。平时圣宗也用试诗办法破格用人,如杨晳幼通五经大义,擅长诗文,“诏试诗,授秘书省校书郎”[4]。至道宗时,杨晳已官升中书省,封为赵王,可谓位极人臣了。只因诗赋写得好,脱却蓝衫换紫袍。此类事例甚多,甚至在褒扬功臣时也用诗赋。大将萧挞凛平叛有功,圣宗赐诗嘉奖,并命林牙耶律昭作赋,以述其功。由于辽朝最高统治者稽古右文,以诗文入仕的官吏明显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