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至今,“四小龙”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是从1960年至70年代初,基本上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香港主要发展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等产品,台湾和韩国以电子组装、鞋类和体育用品等为主,新加坡着重发展电器和炼油等工业。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以加工制造业为出口主导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第二次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此韩国提出“科技立国”的口号,将电子、机械、生物工程、信息产业和原子能利用五个部列为“国策战略产业”,大力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新加坡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台湾提出“工业升级”,香港提出“经济多元化”,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80年代末至90年代进入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使工业由中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扶植第三产业,尤其是国际金融及商业服务业。1965-1985年韩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由37%升至52%,香港由58%升至68%,超过美、日、德等西方国家。1989年香港和新加坡的第三产业占国内(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70%和63%。进入90年代后这一特点更加突出。第三产业已代替制造业成为香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新加坡明确提出第三产业将是90年代的主要发展目标,其在亚太地区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也随之得到加强。正是由于“四小龙”顺应国际、国内(区内)形势需要,及时使产业结构转型,因此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国际市场动荡不定时,它们却能从容克服重重困难,很快渡过难关,使其经济增长速度仍处在较高的水平,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相关影视:大嫁风尚第2集在线观看